中國語言真的是魅力無窮啊,明明是失業,非得說是靈活就業;明明是業績下滑,非得說是負增長。明明是貼膜的,非得說是智能高端數字通訊設備表面高分子化合物線性處理工程師。沒辦法,大家都喜歡高大上。
在商業和營銷領域,現在流行的一個詞叫大牌平替。明明是抄襲模仿,美其名曰大牌平替。

這個詞本來是一群用不起高端化妝品的女性在尋找相同成分的化妝品時,發現了新大陸,又好用有便宜,好像安全性也沒問題啊。還可以向閨蜜炫耀會過日子,“大牌平替”可以說是又有面子,又不失里子。
所以各個領域的大牌平替愈演愈烈,最火的就是戴森平替徠芬吹風機了。外觀像極了戴森,價格只有三分之一不到,鋪天蓋地的廣告,收割了大量的智商稅。有意思的是,在出名又出貨之后,徠芬開始想擺脫“戴森平替”的形象,打造自己的品牌個性。
其實大牌平替由來已久,可口可樂平替非常可樂,紅牛平替東鵬;推特平替微博,谷歌平替百度…太多了,連國產戰斗機、盾構機都有平替的影子。
那么大牌平替是不是一門好生意?怎么樣運營這樣商業策略呢?
首先,在知識產權安全、合法基礎上的平替是被允許的,沒必要被道德所束縛。其次,要采取平替策略一定要研究好定位尤其是消費者定位,畢竟一開始你肯定還不是大牌。第三,作為品牌初期平替策略可以迅速借助大牌的影響力去卡位,去攔截消費者,但是自己品牌基礎起來之后,一定要形成自己的品牌個性,不然在消費者心目中,你永遠是個替補,永遠不會是主力!(作者唐勇菊,深圳尚上策品牌營銷策劃機構創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