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以“任務”來挖掘痛點,用“遺憾”刺痛用戶
“任務”其實就是落差感,做一件事情最后功虧一簣的落差感會產生需求。就像百多邦的廣告那樣:在婚禮上,新郎親吻新娘的時候,新郎揭起面紗,然而下面還有無數層,原因只是因為新娘脖子上的一個紅腫,一個紅腫塊讓一場婚禮變得不完美,而百多邦的原功效是治療膿包與外傷感染,“膿包、外傷感染快用百多邦”就成了一一個迫切需求。
二、以“群體”來挖掘痛點,用“落伍”刺痛用戶
“群體”是對于一群人的參照,而產生的渴望、從眾等心理。就比如我們為什么購買iPhone,新推出的iPhone X身價可以飆至上萬元,雖然人們吐槽聲一片但是還有人愿意買單,除了其系統本身的優勢以外,大部分人還是因為炫耀心理和從眾心理。在手機界,iPhone 依然是一個類似“奢侈品”的標桿式存在。拿著iPhone不會掉面子,拿著新款iPhone還能漲面子。因此很多人在眾多手機品牌中還是會直接選擇iPhone。這就是以“群體”來挖掘痛點。
就像互聯網運動健身應用軟件Keep-樣,我們看到Keep今天的社群結果,首先要追溯到這種內容超級鏈接所形成的流量紅利,也就是我們的群體。也就是說,對于用戶而言,這里聚集的大這分是想要健身鍛煉但是有時會走入誤區而且無法堅持的一群人,而Keep是挖掘到用戶無法堅持、缺乏指導的痛點進行產品的規劃。因此Keep也創造了僅289天用戶就突破千萬的奇跡。
什么是今天的時尚和流行?時尚早已不再以品牌、價格為標識,而是以事件、KOL (關鍵意見領袖)、劇集和社交文案為標志,流行被塑造成更為小眾、更內容化的事件。而其中不變的內核就是“渴望、從眾”的心理。就像淘寶網上常見的文案開頭——“楊冪同款”“王子文同款”,這些恰恰是“渴望、從眾”的心理的體現,也是產品人格化話題性,社交符號化的體現。
三、以“角色”來挖掘痛點,用“不配”刺痛用戶
“角色”代指社會對于你個體本身的一種潛移默化的要求。就像白酒行業之于18歲成人禮一樣,每個到達18歲的人是一定會舉辦成人禮的,而白酒就成為了一個成人禮上不能缺少的產品,因此,白酒品牌紛分以成人禮為痛點進行宜傳,“白酒,中國男人的成人禮”就一下子將角色與產品聯系起來。還有孕婦就要穿孕婦裝,孕婦要穿防輻射衣服等等,都是將角色融人產品中,用角色來制造痛點。
白領穿衣就要職業化,職業化且時尚的穿衣是成功的第一步。主打這一點的是一個新的共享時裝平臺衣二三,衣二三發布一支名為《我的職場秘密武器》的視頻廣告,由酷冰沙臺灣導演尹國賢參與拍攝。這支廣告片中,講述了一位職場女新人依靠獨特出眾的穿衣品味,在職場中步步高升的故事,最后揭示了這個“職場秘密武器”來自衣二三。
四、以“關系”來挖掘痛點,用“虧欠”刺痛用戶
“關系” 就是人與人之間的交互,在這個過程中會產生很多的情感,這種情感就是種需求。
出如虧欠感。中國的70后、80后代 很多人生活的地方都是有院子的,孩子們可以在院子里自由地玩耍,而隨著社會的發展,城市高樓林立,對于孩子們來說,沒有庭院來讓他們玩耍,對于曾經享受過的、現在成為父母的70后80后們來說,這種對于孩子們的虧欠感就成為了一種需求, 因此,國際花園就主打“不能沒有的庭院時光”這點來吸引用戶,這就是以“關系”來挖掘痛點。
五、以“時間”來挖掘痛點,用“情懷”刺痛用戶
一般的用戶都會有過去情節,縱向看一個人,對應的心理非常多,比如說恐懼、稀缺感、求新感,或者懷舊感。
“你喝的是汽水,我喝的是北冰洋。” 以懷舊感為例,這種視角很常見,就比如北冰洋汽水。北冰洋汽水以“源自1951年,北冰洋中國人自 己的果汁兒汽水”為宣傳重點,以依舊不變的長脖大白熊為主形象,讓很多北京人充滿期待。
北冰洋利用過去的情感 你喝的不是汽水,你喝的是情懷, 成功地區隔了競爭對手。
為什么粉絲總是吐槽暴雪做游戲太過嚴謹,過于在意玩家需求而矯枉過正,但是出暴雪了游戲還是會積極支持。
“你說BLIZZARD的游戲有什么特別之處,對于我來說,它承載了我的少年時代、我的好兄弟好朋友、我高中的所有美好與不美好的回憶。所以,STARCRAFT對于我來說,就是我的黃金時代?!?/span>
以時間來挖掘痛點可以賦予品牌、產品以情感屬性與標簽,會更貼近用戶的內心,從而形成一種歸屬感,賦予品牌、產品以精神化身。但是這種角度的需求挖掘要求我們也要對于產品與行業進行洞悉。
六、以“社會”來挖掘痛點,用“避險”刺痛用戶
“社會”就是我們現在說的社會環境,我們的社會環境有時候可以給我們提供“痛點”。
三聚氰胺事件,當時引起-片嘩然, 很多消費者都選擇海外代購奶粉等途徑,其實直到現在三聚氰胺事件對于中國奶粉行業來說仍有影響。而在當時中國奶業遭受巨大打擊的時候,作為牛奶危機的的最大受益者,豆漿產業快速崛起。包括豆漿在內的豆制品,在5年左右的時網里,銷售額翻倍,越過150億元關口,豆制品銷售額上億元的企業從門家猛增到約40家。光在上海,幾乎所有豆制品企業的豆漿產量比平時都要增加 20%以上。以“創造健康生活”為使命的九陽更是直接晉級,以九陽為首的家庭豆漿機企業的生產量成倍增長,企業絲 毫沒有受到“金融風暴”的影響,反而是逆勢而上。
空氣凈化器也一樣。一線大城市人口密集,空氣環境槽糕,但是人們又要一直生活在這個環境中,因此空氣凈化器這種產品因為可以凈化PM2.5而被大家廣泛接受與購買使用。
社會提供給我們的痛點其實就是剛性需求。剛需用戶圈層由于受到各種限制而無法得到他們所希望擁有的產品或服務,痛點就產生了。而最初覺察出痛點的品牌,就會形成標簽占領用戶心智,形成市場優勢。
以“社會”來挖掘痛點就是我國民性的痛點。國民性的痛點往往是需求量極大同時盈利空間也極大,這種時候抓住風口,第一個出來的往往就會成為日后的領軍者。(來源:《營銷三大算法》,尚上策營銷策劃增刪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