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品同質化,是很多行業繞不開的劫數。當你的行業面臨產品同質化的時候,你會怎么做?有營銷常識的人可能會說了:當然是開辟新品類啊!
但是開辟新品類真的有口頭上說說那么容易嗎?時間、成本都拋開不算,在有成效之前,你甚至不知道這條路是對是錯。更重要的是,如果創新品類的壁壘比較低,那么當你看到一點成效的時候,其他同行必定一哄而上,甚至被大企業橫刀奪愛,畢竟模仿比創新容易多了。
而從一定意義上來說,同質化即使因又是果,在同質化中產生的創新品類,又在下一輪周期中步入同質化,而這一周期,在現在的市場環境中已經越來越短。
酒水類:賣點趨同又遇市場坍縮,品牌差異化秒變渠道競爭
酒水類屬于第一大飲料品類,與白酒行業的高市場集中度不同,啤酒行業是營銷的重災區。在中國,啤酒多作為即興飲料,在消遣、聚餐、戶外等休閑場景陪伴消費者,尤其是年輕人,相較于白酒和葡萄酒,他們更喜歡清爽的啤酒。而根據最近五年的市場行情,啤酒行業的發展速度已經逐步放緩,甚至呈現下滑趨勢,導致存量競爭愈加熱烈。
這一現象的原因,無非兩點,消費群體減少和健康意識增加。與過去不同,現在的年輕人不愛喝酒了,最典型的表現就是口口相傳的“小酌怡情,有益健康”變成了“飲酒多少都有害”,而且現在的年輕人已經有了更多的方式來排解壓力,借酒消愁已經成為了過去式。
不過,市場的變化并不是致命的,更糟糕的是,由于成本上升和競爭的壓力,很多企業開始琢磨如何壓低成本,不惜從工藝和原料上打馬虎眼,導致酒品下降,加快了同質化的進程。

低端啤酒是同質化的重災區,所有的賣點總結起來,無非也就兩個:優質大麥、優質水源。比如礦泉水釀造、精選大麥等,甚至不含淀粉、不含添加劑都成為了產品賣點。
而高端啤酒的處境,也同樣不容樂觀,與低端啤酒相比,除了前面提到的幾個賣點,可能還會加上進口酵母和上等啤酒花,頭道麥汁也算是比較有吸引力的賣點。而在口味上,最近的精釀啤酒,基本無一例外的在“新鮮”和“好口味”上扎堆。
在營銷與品牌傳播上,同質化則更加嚴重。無論什么啤酒,都打著“激情”、“狂歡時刻”、“為夢想干杯”等等熱血口號,表達上為了應景也無非是冰塊、干杯、啤酒沫等元素,放在一起根本分不清誰是誰。
正因如此,消費者的品牌忠誠度也下降到了冰點,對于多數顧客來說,能買到什么就喝什么,想喝多少錢的就買多少錢的,至于品牌,who care?受制于這種市場環境,肉眼可見的啤酒商都開始將資源向渠道傾斜,鋪貨率的高低,已經成為了啤酒銷量的最大影響因素。
手機:功能過度,參數膨脹,市場選擇逐漸去品牌化
Iphone4的上市,可以說對手機的發展具有劃時代的意義,基本奠定了現代手機的雛形。而隨著手機功能的日益強大和產品的普及,移動互聯網迎來了飛速的發展,也同樣造就了諸多智能手機品牌:華為、小米、OPPO、VIVO,包括已經墳頭長草的錘子手機,都是這場智能風暴的產物。

然而,智能手機發展到今天,也已經進入了窮途末路,同質化是難以跨越的宿命。外觀上,大、輕、薄;功能上,你有我也有,甚至開始在虛無的參數上開始內卷;容量上,直追個人電腦。
不知道大家還記不記得幾年前手機品牌百花齊放的時代,OPPO主打照相手機,前后雙鏡頭,像素兩千萬。然而現在,所有手機都可以算作是照相手機,拍攝成片的差別,幾乎肉眼都難以分辨,最后買的也只是把自己繞的云里霧里的一堆參數。而隨著手機功能的增加,許多舊品類已成為了時代的眼淚,MP3、MP4、數碼相機等等,甚至高端相機,都有被替代的趨勢,而隨著5G技術的普及,各種云服務的出現,個人電腦都有被取代的可能性。
總的來說,就是選誰都行,除了各個品牌的狂熱粉絲,影響購買決策的,不是品牌,更可能是自己手里的購機預算,那個賣腎換蘋果的梗,也已經只是一個玩笑而已了。
母嬰產品:昨日的核心,今天的標配,各種高大上的賣點讓人直呼看不懂
考慮到使用群體的特殊性,在人們提到母嬰產品時,第一反應就是“品質好”、“刺激小”等懷柔的詞匯。事實就是如此,隨著消費能力的提高,絕大多數消費者對母嬰產品的挑剔程度已經到了近乎偏執的程度,食物要有機、衣物要純棉、護膚要無刺激,雖然大多數消費者都知道拋開劑量談影響都是耍流氓,但他們更知道沒有總比有的好。
受到市場的倒逼,現在所有的母嬰產品,都變成了消費者想要的樣子,那么問題來了,你到底選誰?

就拿幾年前的嬰兒奶粉來說,以前市場中的各種品牌還會以功能差異化來細分市場,比如:美贊臣主打“智力開發”、多美滋主打“提高免疫力”、惠氏主打“好吸收”,而現在的產品樣樣功能,一應俱全,各種營養元素,DHN、ARA、葉酸、亞油酸、免疫球蛋白、活性雙歧桿菌、鈣鐵鋅硒維生素,不管有的沒的,不管有用沒用的,全給你整上,因為商家知道,多一個字就多一分希望。
受到“三鹿事件”的影響,也有部分企業將差異化的目光放在奶源上,標示從新西蘭、澳大利亞進口奶粉,凸顯產品的安全性。結果,兩年時間,幾乎所有奶粉都變成了“新西蘭”進口,“澳大利亞”進口和“丹麥”進口,瞬時間產地認證成為了行業標配。而其中的真真假假也都捉摸不定,當增益條件變成了必要條件,真實性便有了商榷的余地,跟陽澄湖的大閘蟹一樣,商家有一萬種辦法讓新西蘭的奶牛“產奶”。
電動汽車:“完美答卷”提出了框架也圍住了創新,后入企業變身“伸手黨”
與前面幾個品類相比,電動汽車可能是最不應該出現同質化的品類。到目前為止,它甚至還不算一個完整的新品類,然而事實就是如此,電動汽車比燃油汽車同質化要嚴重的多。
當你燃油車時,你好歹還可以選擇操控型、舒適型或者省油型,相互之間有所區別,各項數據也各有優劣。但是在選購電動車時,特別是轎跑,有一個算一個,你會發現除了品牌和銷售員,你甚至找不出哪里不同,超大馬力、超大扭矩、超長續航、自動駕駛等等等等,甚至在外形上,都是清一色的轎跑造型,就連門把手幾乎都設計成隱藏式。

而這些“特點”,還都要歸功于特斯拉,當初在推出ModelS系列時,特斯拉將產品定位在高端豪華電動跑車,所以設計“轎跑”造型,并且為了體現“未來感”和科技感,應用了隱藏式門把手。然而,令人捧腹的是,現在這兩個別具特色的賣點,早就成了電動車的標配,不開輛轎跑出去,都不好意思說是電動車。
品類差異化優勢只是暫時的,心智概念才是品牌建設的終極目標
講了那么多,很多人可能就認為,產品同質化了,品牌是不是就沒用了,那出路不就只剩下了價格戰?其實,也沒有想象的那么悲觀,而且這一現象的好壞界定也有待商榷,同質化雖然是商家和品牌的災難,卻也是消費者和生活品質的狂歡。
產品差異化,作為品牌人,我們還是應該提倡,也希望企業在品牌和產品的打造中做出不同,做出特色。但是,必須要指出的是,產品差異化雖然有用,但也只是品牌差異化的初級階段,是敲門磚卻并非是金剛鉆。真正的差異化,是體現在顧客心智中不同與獨占的。也就是說,當品類走到最后階段,對品牌的概念只停留在想象中的時候,消費者認為你的品牌是什么?這個想象能否撐得起品牌的繼續發展?如果可以,那你的品牌就可以在消費者心中創造出獨一無二的不同,獨屬于品牌的認知,也叫做心智概念。
一般來說,我們認為品牌定位來自于兩個方面,一個是產品概念,也就是生產者賦予自己產品的物理或情感屬性;另一個,就是消費者在接收了各個領域的信息后,對你的產品和品牌形成、并且在頭腦中固化的“我認為”概念,這兩個可能有因果關系,也可能毫不相干。
舉個例子,奔馳與寶馬,是營銷學十分經典的案例,一個有身份,一個操控好,這就是產品概念演化成心智概念的兩個經典案例,互成因果,但能夠建立起來,也實屬幸運。再舉個身邊的例子,尚上策為凡氪電子煙策劃的MAX先生產品,就是從產品大電芯、大容量的產品概念出發,在消費者頭腦中去塑造“夠MAN”的心智概念,從而在電子煙這個趨于同質化的市場中分得一杯羹。目前上市初期市場表現優秀,但能否取得最終成功,成為電子煙市場TOP品牌,還有待時間考驗。

有的時候,品牌概念的建立也未必這么幸運,當你想出了一個絕妙的點子,想去大賺一筆的時候,往往發現要么技術不允許、要么渠道不支持、要么資金不充足、要么消費者不買賬。總之,現實會給你一千個理由說NO,這個時候,是否還有出路?答案是肯定的,你可以創造一個與產品概念無關的心智概念。
還是舉例子,青島啤酒的產品概念是什么?“嶗山水源地礦泉水釀造”,聽到這句話你會想到什么?是不是“感覺口味或許不錯”,但是這真的夠了嗎?雪花和燕京也說自己是礦泉水釀造的,嶗山啤酒甚至把水源地寫在名字里。
其實在品牌建立的早期,青島啤酒是有一個非常好的心智概念的,喜歡啤酒的消費者甚至會將之與茅臺對標,認為其是“啤酒屆的國酒”,這個概念其實與產品概念沒有什么太大關系,但卻在市場中和消費者心智里是獨一無二且極具說服力的,但很明顯青島啤酒沒有經營好這個概念。說到這里,應該都明白了,每一個消費者的信息來源和個體差異都不同,對產品做出的反應和認知當然也有區別,這也是為什么我們經常將品牌建設稱之為一項系統工程,產品差異化只能給你開一個好頭,但并不能決定你的品牌成功與否,形象打造、推廣傳播,甚至是天時地利都缺一不可。

經營企業,可以敢想但最好不要幻想,尤其是幻想僅僅依賴產品和服務上的差異化就能讓你一直保持領先,因為這種差異是短暫的,內行只需要拿到手一看,甚至不需要逆向工程,就可以把你的創意學到手。市場競爭的最終導向一定是同質化,唯有在消費者心智中占位,才能在市場競爭中占有地位。(文/尚上策營銷策劃 好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