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寧換標了,這個以創始人為名的品牌再次深深打上創始人的烙印,由原來的L型標志換成了所謂的李寧原創的“李寧交叉”動作的抽象表現。不得不感慨中國企業的“老板意識”根深蒂固。

于是業界議論紛紛(這也許是李寧最愿意看到的),有鼓吹者認為將是李寧“擺脫山寨形象,走向國際化”的起點,有不以為然者說這是“很傻很難看,多此一舉”。
我說,單純從標志設計的角度看,李寧換標很失敗,但換標的戰略,注定會成功。
客觀地看,原來的李寧標志是所有國產體育品牌中做得最好的,盡管它有模仿耐克的痕跡,因為他模仿的不難看,比那些三流的要好,加上在品牌傳播上的持續努力,他終于有今天,能有幸成為唯一一個“穿得出去”的民族體育品牌。
而新logo呢,從美學的角度看,整個標志失去了原來的飄逸、圓潤,視覺沖擊力遠遠不及原來,而且致命的是,新logo的L分成了兩部分,這在整體性和終端運用上都不是很理想。另一方面,新logo的尾部設計越看越像中國文字中隸書體的橫筆畫,在我看來國際化感覺不是強了而是弱了。
當然不是說李寧原來的logo很完美,只是這個新作品真的沒有超越原來,既然沒有超越,為什么還大張旗鼓換標?錢多了還是設計公司給當事人回扣了?
其實都不是,的的確確是因為李寧意識到應該改變了。面對NIKE、阿迪達斯的持續強勢,國際二流KAPPA等的飆升,關鍵是福建農民們的很多體育品牌在CCAV的轟炸下由農村包圍城市,步步緊逼。李寧一看傻了,城市我還沒占領呢,農村根據地快沒了,快成夾心餅干了,看來僅靠個林丹做做廣告,在CCAV主持人服飾上繡個logo,這種法子已經不靈了。
李寧能這樣想就對了,李寧的問題,不僅僅在logo上模仿耐克,廣告語上跟隨阿迪達斯,而是在品牌高屋建瓴的規劃和傳播上。耐克和阿迪達斯的品牌內涵,不僅僅體現在其廣告語“just do it”和“Nothing is impossible”上,更在于他們大量的、持續的、策略統一的廣告作品,線上線下活動、大型公關和終端互動來支持各自的品牌主張。李寧呢?開始做了,但還遠遠不夠。這次“Make The Change”的推出,也許真的是一個改變。
不過,那些認為換標就能爭取到更年輕群體、更國際化的品牌專家錯了。換標是解決不了這個問題的。為什么調查報告顯示李寧的消費者年齡偏大,為什么一二線城市的孩子們喜歡耐克阿迪達斯?因為從價格區間看,李寧與國際一線品牌并無多大優勢,而品牌影響力差遠了。二三線及以下的消費者呢?又被361、匹克、安踏之類的實惠實用給占領了。所以李寧要爭年輕消費者必須靠準確的品牌策略和產品定位、開發,否則換標爭取年輕消費者的初衷只能是空中樓閣。
與聯想的換標不同,聯想的換標更多的是基于業務國際化,說白了就是收購了ibm pc。李寧今天在國際上的市場地位,不可與其同日而語。李寧真正要擴大市場份額以及走向國際,更多地要從品牌意識的國際化上下功夫。
而我為什么相信李寧的換標戰略會成功呢?因為這是意識的成功,這是理念的成功,這是成功的開始,只是細節上沒有超越,還不完美。而且關鍵的是,憑借李寧的資本實力,就是放個非常非常爛的logo天天花巨資去傳播,最后也必然會被接受。戴帽子的老葉策劃真那么厲害嗎?非也,讓他接一個打不起廣告付不起租金進不了商場的全新品牌區策劃,不見得比一干行業營銷總監們強!LV的logo設計得好嗎?no,非常一般,但是因為他已經成為世界性奢侈品牌,所以你就會覺得它很完美。最近我的一個客戶讓我公司按照LV的樣子給他設計logo,我無語。
這說明什么?說明在品牌傳播上,馬太效應依然存在。苦了那些中小企業和新品牌了,當然也還得感謝這些小品牌,新品牌,他們不僅支撐起產業的希望,更是讓策劃人、設計師的價值得以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