達芬奇沒有密碼,中國品牌期待傳奇
《銷售與市場·評論版》 2011年9月 作者:唐勇菊
一張行業人盡知而消費者不知的“洋皮”,在央視偵探式的報道下昭然若揭;一個運行了十幾年的“達芬奇密碼”,瞬間公布天下;一場關于家居行業以及本土品牌的包裝手法和諸如工商管理、誠信經營、消費選擇的討論,正在各路媒體的圍攻下持續發酵。
難道家居行業危機時代到來?我認為,破壞力有限,正面影響深遠,中國本土品牌正迎來重大發展契機。
家具行業長期存在的發展弊端和消費觀的畸形可以說是達芬奇事件的主要原因。在家具市場中,一些消費者盲目崇洋媚外、貶低“中國制造”的現象確實存在。因此家具企業也好,流通渠道商也好,脫離自身現實順應消費者這種需求的后果是——終將被消費者拋棄。
對家具企業來說,事件對那些走高端外來品牌路線的企業會有較大影響,它們會審視、調整自己的品牌策略和宣傳手法。而我相信大部分的家具品牌不會改變既定策略,只是更加注重運營各個環節的把控、營銷傳播的規范以及加強與消費者的溝通。
對家居流通渠道商來說,事件會對此類家具銷售產生短時間的較大影響。各渠道商尤其是規模小且專營此類家具的渠道商會調整經營策略。而對于自身具備強大品牌效應,不倚重某類家具品牌的渠道商如居然之家、吉盛偉邦等,影響甚微。
對行業協會來說,事件之后,各類家協的責任,可能不僅僅在如何“聯合”上,更應該在如何“引導”上,這種引導,包括對家居企業品牌策略的引導,更包括對消費者的正確消費引導。
真正深遠的影響來自消費者。
消費者的覺醒,是遲早的事,此次事件之后,消費者對國外品牌尤其是奢侈品牌會以更加審慎的目光去看待,不會盲目崇洋媚外。更重要的是,達芬奇的消費者絕大部分是社會精英、時尚、消費潮流的引領者,他們觀念的轉變會影響到普通消費者,有助于人們客觀對待產品和品牌、品質和價格、本土品牌和國際品牌。從這個角度看,達芬奇事件對家居行業乃至中國消費市場的影響是正面的。而這,也正預示著其為本土品牌引來難得的發展契機。達芬奇沒有密碼,中國本土品牌期待傳奇。
中國品牌乃至其他行業本土品牌,應該更有信心,要敢于、善于用本土形象引導本土消費,而不能總依賴“洋馬夾”效應。做本土品牌的領導者,才抓住了發展的根本。
中國家具產業是以民營經濟為主導的行業,卻創造了6000億~8000億元的年產值,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愈顯重要。實際上,盡管中國家具品牌在品牌形象、產品質量、精工精神以及文化延伸上與國際強勢品牌的確有差距,但是我們的優勢也是明顯的,不管是外銷還是內銷,我們在生產能力和成本領先上的優勢應該成為我們信心的源泉。
所以,我認為中國家具品牌在經營理念上要實行三大轉變:
(1)在產品生產上,要從工匠意識向工業意識轉變。
(2)在品牌塑造上,要從被動、山寨、崇洋媚外的小農意識向高屋建瓴、全盤策劃的精品意識轉變。
(3)在推廣手法上,要從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局部戰術向營銷戰略指導下的整合營銷傳播轉變。
(作者為資深品牌營銷實戰專家,深圳尚上策品牌營銷機構創始人)
